【活动预告】“数字记忆:共同体想象与再造”工作坊
对于各式各样的共同体而言,无论是大洪水过后的社区重建,还是后新冠时代的社区再造,记忆就意味着韧性。新世纪以降,传播技术的种种演化,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历史感知,也推动着共同体的形态随之改变。由于新媒体的数字性、互动性和超文本性,数字文化为集体记忆带来了重构和变迁的可能性。一边是数字传播技术在为人们带来无远弗届、超越肉身在场的社区感的同时,又让同处一个物理空间中的人们彼此疏离;另一边,数字化存储和分享的轻易性不仅创造了一波更猛烈的记忆浪潮,也使数字记忆本身重新湮没在海量信息当中,致使遗忘文化与数字文化相伴共生。
数字技术究竟使我们记住了什么,又遗忘了什么?被记录、展演和再现的共同过去如何形塑了新的数字共同体?其边界是否依然重要?数字技术的连接(connective)潜力与记忆和共同体的集体(collective)动力有何区别与联系?这些现象的社会文化意涵应当如何被重新理解?
2022年9月24日-25日,“数字记忆:共同体想象与再造”工作坊将于西子湖畔举办。本次工作坊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,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、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承办,《国际新闻界》和《新闻记者》提供期刊支持。在遵守防疫政策前提下,工作坊开放部分线下旁听名额,线上会议不对外开放。
工作坊议程
时间:2022年9月24日-9月25日
地点:华北饭店(杭州市西湖区栖霞岭18号)
开幕式
9月24日 8:30- 8:45
主持人:
李红涛(浙江大学)
致辞/破题:
黄旦教授
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、
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
嘉宾合影
第1场:平台化记忆共同体与共同体记忆
9月24日 8:45- 12:00
六楼湖景会议室及线上
主持人:
程萧潇(浙江大学)
论文题目 | 报告人 | 评议人 |
拾遗漂泊的记忆——对S网站记忆社群的个案考察 | 刘蒙之、阮梦园、刘战伟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| 曲舒文 暨南大学 |
记忆的日历化与条目化——以“时间”为中心的考察 | 黄顺铭 四川大学 | 张幸 新加坡国立大学 |
中场休息:10:15-10:30
论文题目 | 报告人 | 评议人 |
“故园荒芜”:“数字死亡”的记忆与遗忘 | 方惠、吴尚蔚 暨南大学 | 宋美杰 福建师范大学 |
逝者犹可追:数字媒介记忆与持续联结 | 宋美杰、陈元朔 福建师范大学 | 方惠 暨南大学 |
第2场:技术记忆与个体/公共危机
9月24日 14:00-17: 15
六楼湖景会议室及线上
主持人:
宋美杰(福建师范大学)
论文题目 | 报告人 | 评议人 |
“无人可依,无家可归”:虾米难民的数字身体与情感联结 | 曲舒文、徐敏 暨南大学 | 陈彦宁 拉夫堡大学 |
直播卖老手机:记忆商品化中的数字劳动 | 陈彦宁 拉夫堡大学 | 刘于思 浙江大学 |
中场休息:15:30-15:45
论文题目 | 报告人 | 评议人 |
作为危机应对的记忆:危机记忆及其在网络空间中的多重书写与争夺 | 张幸 新加坡国立大学 | 程萧潇 浙江大学 |
“永不消逝的电波”?——数字符像事件、短视频策展与武汉封城记忆 | 李红涛、刘于思、程萧潇 浙江大学 | 袁梦倩 南京大学 |
第3场:空间、地方与记忆装置
9月25日 8:30-11: 45
六楼湖景会议室及线上
主持人:
刘于思(浙江大学)
论文题目 | 报告人 | 评议人 |
建构作为纪念空间的“延乔路”:内容策展、互动仪式与数字记忆实践 | 袁梦倩 南京大学 | 马烨 浙江大学 |
地点记忆的边界:后乡土、技术与直播客——基于山东杨树行村“快手”下乡的田野调查 | 刘鹏 中国传媒大学 | 刘蒙之 陕西师范大学 |
中场休息:10:00-10:15
论文题目 | 报告人 | 评议人 |
流动的记忆:大屠杀博物馆的空间实践与照片视觉修辞 | 李月 西安交通大学 | 黄顺铭 四川大学 |
作为“记忆装置”的“万岁馆”:纪念性建筑的媒介化与去时间化想象 | 马烨 浙江大学 | 李月 西安交通大学 刘鹏 中国传媒大学 |
工作坊总结
9月25日 11:45-12:00
排版|陈欢
责任编辑|蔡璐冰 张可树
推荐阅读
1.【征稿】第三届中国数字城市品牌杭州高峰论坛——数字城市:品牌叙事与传播策略
2.社会实践 | 社会实践百强团队评选进行中 我院这支实践团喊你来投票啦